关于扬州园林的详细介绍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后来,经过多次变乱,扬州园林很多都荒废了。但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自古以来,扬州就素有“园林多是宅”的说法。其数量之多,构筑之精,远非其他地方可比。而且,扬州园林的构筑除循前人之法,更力求于变化和因地制宜,故而形成地方特色: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如影园有数亩,小者如容膝园,仅十数步而已。当然,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妙在局部的精微变化。
扬州园林主要是以名园著名,名园则以叠石取胜,其中个园四季假山尤其有名。 个园建于中国的清朝中叶。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 “个”字,故以“个园”名之。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充溢着的是敞亮和跳跃的气息。
再看园主人阖家居住的二层砖木结构的玉绣楼。中国传统的串楼,四周以上下两层回廊、内外廊复道,围出院落;而楼内的房型设计、楼外立面的装饰、印着“益寿延年”四个字的法国进口铸铁栏杆、百叶窗似的窗户和房门,却处处洋溢着法式风情。甚至一面镶嵌在东西花园之间复道上的花窗,造型阔大的几何菱形的花式非常少见,明显地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想透露出精致的气宇轩昂。
这种开放、明快和大气,如用南北建筑风格的不同来划分,似乎远没有士、商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及经济背景来划分更恰当。明清时代的扬州是交通枢纽,江南的经济中心,集散盐曾达10亿公斤的盐业集散地,富商巨贾云集、挥金如土的繁华之都。当时的扬州,就像现在的上海,“海纳百川”。盐商的私宅也自然染上奢华大气之风,建筑风格也“海纳百川”,但扬州盐商们并没有中断对中国传统“士”的文人精神、审美情趣的追求。
请各位介绍一下拙政园的建筑,越详细越好。谢谢。
近乎自然风景的“天下园林之母”。
园林格局:
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二千多年悠悠岁月中美的历程和旖旎风采.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是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主要景点建筑:
*远香堂
位于园林中部,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
*见山楼
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涵青亭
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秫香馆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
*玉兰堂
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
*雪香云蔚亭
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香洲
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
*留听阁
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
*浮翠阁
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
*笠亭
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笠帽。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