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哪三省十一个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涵盖陕西省的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五个市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此外,还包括山西省的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的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以及甘肃省的天水市和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这一区域的总面积为10.7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的常住人口达到3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2%、2.79%和2.14%。目前,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首先,地域相连。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11个市,跨越三个省,行政协调存在一定难度。但如果从西安及周边的咸阳、渭南、铜川入手,行政协调的难度相对较小。
其次,交通便捷。轨道交通已大大缩短了西安与咸阳、渭南之间的距离。咸阳与西安已形成同城化,渭南到西安的单程通勤时间不到20分钟。此外,西延高铁已获得批准,预计2023年铜川到西安的单程通勤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以内,周边三市和西安正在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第三,人口集中。四个市占全省18%的面积,却承载了全省54%的人口。
第四,经济相对发达。四个市贡献了全省GDP总量的53%。
第五,首位度明显。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准一线城市,在大西安都市圈中的首位度非常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以文旅一体化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大西安文旅圈。打造大西安文旅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区域内四个市文旅发展的需要,也是陕西全省文旅发展的需要;既是区域内文旅一体化的实践,也为区域内全面一体化提供了经验。
首先,大西安文旅圈是西安市文旅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周边城市,才能实现做大做强。铜川、咸阳、渭南三市应从依托西安的高度主动融入大西安文旅圈,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文旅资源,实现“互补”和“互促”。
其次,大西安文旅圈是区域内其他三市文旅发展的需要。西安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龙头”辐射作用,作为发达区域的西安,通过资本、管理、服务、技术等的输出,对相对落后的铜川、咸阳、渭南三市的文旅发展产生带动效应,从而推动大西安文旅圈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最后,大西安文旅圈是陕西发展的需要。西安及周边的铜川、咸阳、渭南三市是全国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的富集区。例如,2019年,大西安文旅圈旅游收入已占全省旅游收入的61%。因此,大西安文旅圈的整体提升,必然带动陕西全省文旅上台阶。同时,区域内文旅的一体化也必然为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当兵马俑比游客多的时候,临潼怎么办
华山景区宣布自6月1日起,全国游客可免费畅游一个月,彰显其自然风光旅游之领导地位。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华清池则无愧于人文旅游的顶级选择,使得临潼成为外地乃至外国游客密集度最高的地区。
疫情肆虐,2020年初,临潼旅游接待人次从1386.63万人骤降至442.18万人,旅游收入减少约90亿,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冲击。2021年,尽管接待游客数量略有提升,但旅游收入再次减少14亿。临潼旅游收入自2019年巅峰时期的313.69亿,减少至108亿。五一小长假期间,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仅为23519人次,与去年的14万人次相比,差距巨大。
1979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临潼旅游业逐渐兴起。1983年,临潼由渭南市划归西安市管辖,1997年正式设区,旅游业成为临潼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地铁9号线的开通,使得临潼成为西安远郊最早通地铁的地区之一,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临潼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自2016年起超过第二产业,并在2018年首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最高时接近60%。临潼将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旅游产业与服务业,提出“国际级景区,五星级服务”等概念,围绕旅游和服务业,临潼提出“全域旅游”、“渭河以南大旅游”等概念,旅游业成为临潼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临潼旅游收入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41%,占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的32.67%。兵马俑、华清池等古迹成为外国游客心目中的东方文化“打卡点”,临潼旅游业繁荣兴盛。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旅游人数锐减,景区“暂停营业”的情况频发,旅游业陷入困境。
2020年疫情发生后,华清池接待人数骤降至不足4000人次,《长恨歌》演出推迟至4月26日才恢复。2021年,接待人数回暖至5万人次,但2022年开始的断断续续疫情使得接待人数再次下跌至不足万人。兵马俑景区的情况同样类似,接待人数从2019年的13.03万人次下降至2020年的1.2万人次,2021年情况稍有回暖,共接待9.7万人次,但仍达不到疫情前的四分之三。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端午节前宣布发放1000张文旅惠民卡,每张卡内含200元惠民补贴,旨在促进旅游业复苏。临潼区境内所有景区累计接待游客数量从2019年的1386.63万人次下降至2020年的442.18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19.12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205.3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受到严重影响,2020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较2019年下降了22.0%,2021年再次下降2.7%。
旅游业的不景气影响了临潼区的经济数据。2020年,临潼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较上年下降了0.9%。2021年虽有所回升,但4.6%的增速与疫情前相比还是大伤元气。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从7%以上跌至3%左右。旅游业的衰落导致住宿餐饮业首当其冲,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下降了22.0%和2.7%。
李敏在2012年考取导游证,返乡后旅游业的繁荣让她感到亲切和满足。然而,2020年初的疫情打破了她的美好憧憬,收入大幅下滑,迫使她开始思考改行。她在快递公司和阀门厂工作,经历了长时间的辛苦,最后回到了华清池门口,适应了游客稀少的新常态。
骊山缆车上下行仅挂4个车厢,运营情况不佳。张军小店的收入也大幅减少,仅在3、4月份营业了30来天。《长恨歌》实景演出上座率有所回升,但演出场次从三场降至一场,李敏苦笑着接受现实。
307路公交车调整运营线路,终点站从兵马俑缩短至纺织城客运站,与306路形成接驳。临潼旅游在端午期间能否回暖,成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