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呵护好“旅行箱里的中国”?

“孩子们带我们看帆船落日、出海、沙滩散步、跳伞,很开心。”这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鸡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则朋友圈,也是无数中国家庭春节团圆相聚的新缩影。春节期间的数据显示,团聚主题没有变,但团聚的方式却有了新变化,许多家庭“要么在景区,要么在去景区的路上”。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有人把春节作为观察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窗口。如果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作一把吉他,每条琴弦代表了不同的侧面,那么旅游过年就是一个拨片,拨动琴弦奏出“红火”“井喷”“风尚”等旋律。在那些跳动着的舆情音符背后,有着中国节拍的数字表达,既可以感受春节旅游的变化,又可以聆听多彩中国的律动。

从宏观层面看,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8%、15.9%,其中旅游消费占到春节全国零售与餐饮企业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惊人的数字,折射其带动的新时尚正改造着现代人的节庆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春节5A景区舆情热度排行榜显示,网友们的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景区为节日举办的庙会、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如湖南岳阳楼长乐故事会、南京秦淮灯会、趵突泉迎新春花灯会等。告别“看看看”“买买买”的简单模式,转向现代景致和古老民俗的感受之旅,正在成为千万人跨越时空的文化诉求。

最强劲的律动来自青年,最生动的乐章来自新生代。一方面,鸡年春节中80后占到旅客总数的45%,他们撑起了消费、生活、建设的半边天;另一方面,新事物、新体验占据多数,超过七成用户选择移动端下单,网约导游服务备受青睐,便捷、品质成了不可抹去的标签。实际上,从古老年俗到时尚选择,从老一辈到新一代,历史传统在代际间传承,而“春节+旅游”组合出了新经济、新动能,也蕴藏着发掘未知的可能性。

“再美的景点只有两季:中国人去是旺季,中国人不去是淡季。”这或是赞叹中国人流动起来的能量,或是对扎堆拥挤的反讽。不管怎样,通过舆情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旅行箱里的中国”,有精彩也有悲喜,有对家的眷恋也有对世界的渴望。恰如此时中国的行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于广阔天地间找寻未来的意义。

房地产加注转型文旅产业存在什么难点?

近年来,伴随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土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房地产企业纷纷加入产业转型行列,将目标瞄上旅游市场。与房地产行业的衰退不同,中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7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增长15.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战略布局文旅地产已成为房企转型的新趋势。

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1/3的百强房企进入到文旅地产,这类企业有实力、有视野,房地产开发经验丰富,但不少地产商依然沿用住宅的生意逻辑进行文旅项目开发,这不仅无益于项目推进,还会带来更大风险。文旅地产考验的不仅仅是当事企业的融资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对内容创造及运营方面的能力亦要求极高,包括对宏观政策的把控和判断力。

在众多进军文旅产业的房企中,万达表现较为突出,然而,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万达文旅项目近年来多地“受挫”的现实。去年7月,为了解决流动性危机,万达将13个文旅城抛售给了融创。此外,万达还退出了其首个文旅地产项目——万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经营。而被外界视为“小万达”的中弘股份,在转型文旅的道路上亦是接连碰壁:三亚的半山半岛项目以及海口的如意岛项目因环保督查等原因遇阻,公司累计逾期债务超40亿。究其原因,既有大势的影响亦有对政策局势的错判,更有开发商对自身能力与经验的高估。

房企开发文旅项目惯用高举高打、大步扩张的方式,动辄投资数百、上千亿。而高速扩张是对资金需求量的上升,这极其考验当事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运转能力。以华侨城为例。自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以来,华侨城在文旅项目的概算投资粗略估算已超万亿。而大规模的拿地后,其资金压力亦凸显。数据显示,2017年华侨城A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7亿元,同比下降274.85%。

文旅项目前期投资大,属于重资产项目,必须靠地产反哺,但是地产的后期溢价需要建立在旅游的成功运营来提升。若运营不力,则会影响体验式业态,进而影响地产项目销售。目前房地产企业运营文旅项目的能力参差不齐,且多数处于待开发阶段,如何让项目内容创新生成并可持续运营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业内有言:得IP者得天下。IP可以说是文旅的核心,它代表着个性化和稀缺性,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复购、重游率和二次消费,能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顽疾。文旅地产发展依托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同,想要打造旅游精品,强势IP的内容运营无疑是提升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作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地产,文旅地产需要思考消费特征及需求变化、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在拿地策略、客群的定位等方面须做详细分析。业内也一直批判文旅地产项目大多内涵不足、没有灵魂,这就要求运营者们将文化与旅游进行充分有机结合,形成鲜明的主题,以打造差异化体验。